2023最新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观后感(六篇)(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最新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观后感(六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最新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观后感(六篇)(范文推荐)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什么样的观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观后感篇一

射击十分有利于注意力训练。经过一个学期的射击课程,这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像这样被“云课堂”改变的学生还有很多。

吴蓉瑾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也重视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20__年,带领学生们去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学习时,吴蓉瑾发现,“学生的眼色是散的”。她感觉,如果一个中国孩子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甚至于对中国共产党都不熟识,是一件可悲的事。

吴蓉瑾因此决定创办一个讲的内容学生能听得懂的红色小讲解员社团。她还特地请专业讲解员到校教第一批的15名小讲解员筛查信息、写讲解稿。同年暑假,小讲解员们迎来了自己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第一次单人讲解。

吴蓉瑾至今还记得,那天天气炎热,中共一大会址没有空调,小讲解员的额头冒着汗,后背也湿了。现场有位老先生一边拍照,一边赞叹,“这很好,这样的故事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祖国江山未来有人”。

16年来,孩子们的讲解已从普通话版扩展到了沪语、英语、快板书、连环画等方式。这个以孩子之口、从孩子视角讲故事的社团,至今已在近千场的讲解中服务数万人次,红色种子已然在孩子们的内心生根发芽。

谈及自己为什么当老师时,吴蓉瑾回忆,6岁上小学时,父母由于单位比较远常常不能按时接她放学,无数个傍晚是老师给了她母亲般的关怀,她也因此学会了呵护和爱。16岁进师范,是老师教会了她宽容和鼓励。26岁在工作中,校长教会了她细致和尊重。她就像花蕾一般汲取着养料,生长并绽放。

“从当年到今天乃至将来,我想我每天能如此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投入工作,那是因为我知道,身为人师,哪些事情是我必须做的。这是我的一份责任,而这份责任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里,并且化作一腔的炽热情感。”吴蓉瑾深情说道。

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观后感篇二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这虽是电影中的一句玩笑话,可若放在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水兵身上,却是完全成立的。

“和平方舟”号上的卫生女兵张新成,每次都会在日记里简单画出到访国家的轮廓,一笔一画勾勒出一个国家的版图样貌,也勾勒出属于她——一名中国水兵的青春。对于这一极具仪式感的记录方式,张新成解释道:“这是记录成长的方式。当然,如果你问我看过世界之后,有没有形成‘世界观’,我会告诉你,我现在的‘世界观’就是:看遍世界,我更爱我的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20__年,“和平方舟”号上的信号班班长韩大林,第一次在异国他乡听到这首熟悉的《歌唱祖国》。那是韩大林第一次执行出国访问任务。船缓缓靠近码头,岸上华人华侨扯着横幅,高声唱着这首激情澎湃的歌。站在甲板上的韩大林,只觉得脸颊发烫,热血沸腾。

20__年,“和平方舟”号第7次执行“和谐使命”医疗服务任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韩大林远远地就听到从岸上飘来《歌唱祖国》的歌声。韩大林的眼眶有些湿润,趁大家不注意,他悄悄抹了抹泪。他自嘲“年纪大了”,听见这首歌就激动。

“不出国,永远都不知道祖国有多好。”韩大林每一次休假回家,都会跟家里的亲戚朋友强调这句话。不仅是韩大林,每一个随“和平方舟”号执行过出访任务的人,都亲眼目睹过这样的场景——每到一个国家,总有当地华人华侨早早守候在港口,有的人甚至提前两三天驱车赶到码头,只为看一看从祖国来的军舰,以及那些不认识却无比亲切的中国军人。

在这些旅居海外的华人眼中,有一种特别的眼神:那是一种自豪又带着些许紧张的眼神。或许,真如古诗所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停泊在异国他乡港口的“和平方舟”号,对这些华人华侨来说,就是祖国。

无论是参加多国联合演习,还是进行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和平方舟”号上的每一个人都在无垠大海的洗礼下,渐渐懂得“祖国”这个词的厚重,真正体会到“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真切感受到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是如此紧密相连。那一份独属于中国水兵的自豪,溢于言表。

从20__年到20__年,许多人来到“和平方舟”号,又离开“和平方舟”号。这艘身披红十字的“大白船”承载了太多人的太多情感。对每一个在这上面生活过的人来说,这艘“和平方舟”号就是他们在海上的家;走出去,他们的家就是一方“流动的国土”。于是,在他们眼里,“和平方舟”号也就成了国与家最直接而美好的代名词。

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观后感篇三

20__年10月,彼时只有24岁的吴蓉瑾在卢湾一中心小学教职工大会上举起手,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展情感教育课试点。

吴蓉瑾说,因为她知道,孩子的情感能力比较弱,若一直积压在心里,会有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她觉得,作为教师,她有责任去帮助这些孩子。

情感教育如何开展?吴蓉瑾与学生们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学生们每天把自己想说的话分享在作文里,长短不限,吴蓉瑾则不给评分,只做批复。这样,学生们一天天都在写,写自己的快乐、烦恼甚至小秘密,吴蓉瑾则一天天地认真批阅回复。在这种往来交流中,学生们的作文越来越有真情实感,一篇篇作文成了他们心情的“晴雨表”,情感教育探索的第一步目标达成。

探索过程中,吴蓉瑾体悟到,爱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上一节情感教育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在平时的所有细节中呈现出来。

后来,吴蓉瑾养成了一个习惯:经常把班上一些家长出差、家里老人身体又不太好的学生带回家,给他们做饭、补习。她用真心真情呵护着孩子、感染着老师,让爱传递爱。

卢湾一中心小学教师贺春秋现场分享了一个吴蓉瑾与已毕业学生的故事:20__年的一天,爱喝咖啡的吴蓉瑾发微信朋友圈表示开始“戒咖啡打卡”。贺春秋一问才知,是有学生生病了,吃不下饭,影响了身体健康,吴蓉瑾陪她聊天、吃饭,并约定“我喜欢喝咖啡,我把它戒了,你尽可能把不想吃的东西多吃一口,咱俩一起坚持400天。”吴蓉瑾兑现这个美好的承诺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到,“尽管戒(咖啡)的这段日子很难受,但是为了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

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观后感篇四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每天到校时都会给清晨的校园拍照,入夜时再拍一张学校的走廊。她将这些照片配上“爱的学校”“爱的走廊长又长”等文字,发在微信朋友圈,表达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

在27年的教学生涯里,她以春风化雨般的关爱,滋润学生的心灵之花,当好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耕耘者,用真情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是主动适应数字时代教育改革实践的先锋人物;她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在全国率先组建小学生红色讲解员社团,16年来培养千余名小讲解员,以童音讲故事,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让爱党爱国的校园文化蔚然成风。她一路走来的足迹,映照出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育人初心。

“以情育情”,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丰富情感

在同事、学生、家长的口中,吴蓉瑾有着不同的称号。在同事心中,她是大爱无疆的“种子教师”;在学生心中,她是能认出全校上千名学生并准确叫出每个人名字的“云朵妈妈”;在家长心中,她是手机24小时在线的“秒回校长”。

当初作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名年轻班主任,吴蓉瑾率先在学校里开设情感教育课,“以情育情”,目标是摆脱片面追求智能发展的教育,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德性和丰富情感。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步该往哪走?吴蓉瑾想到曾给孩子们布置作文写“一件难忘的事”,当时班里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捡手表”“陪盲人过马路”等,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我手写我心”?她尝试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阴晴雨雪”,在被称作“晴雨表”的随笔簿上,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老师不给评分,只写批复。批复不是简单的一个“阅”字,细细密密的红字传递着吴蓉瑾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今天为什么折手工纸呀?老师十分支持!”“宝宝今天做了一件错事,但你在‘晴雨表’里告诉了我,老师很欣慰。”……孩子们一天天写,吴蓉瑾一篇篇回,在有来有往的交互中,学生们渐渐打开了心扉。

从帮助学生宣泄情绪,到积极情感引导,再到培养人格,吴蓉瑾的情感教育课已开设了17年。每周她都利用15分钟时间,坚持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并写下了几千篇案例以及两本研究专著。

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观后感篇五

“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连日来,“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先进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他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培养了1400多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被誉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中央宣传部近日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2日晚上9时,朱有勇院士母校——云南农业大学组织师生集体收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发布会。发布会期间,会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既是对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扬,也是对全校师生的极大鼓舞。”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说,朱有勇院士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成果助力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彰显守初心、担使命的共产党员本色,“他是云南农业大学的骄傲,是全体师生的榜样!”

“朱院士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实至名归,全县干部群众受到极大鼓舞。”澜沧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琼珍说,“目前,澜沧县正处于冲刺脱贫摘帽关键时期,任务重、压力大,大家受到朱院士先进事迹的鼓舞,斗志更加昂扬,我们有信心实现今年摘帽。”

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是朱有勇院士驻扎的村寨。村民刘明生是朱有勇“院士班”学员。“朱院士教我们种土豆、种三七,从种植原理到实际操作,每个环节都包懂包会。”刘明生说,他自己上个月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想做一个像朱院士一样不忘初心、帮助群众的好党员。”

云南省科技厅厅长董保同说,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澜沧县脱贫攻坚能有今天的成绩,与朱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分不开。我们要学习他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把科研成果用在广袤农村沃土的奋进姿态,更要学习他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始终牢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精神品质。

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在网络上也引发强烈反响。网友留言表示,“这是国家的脊梁,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院士”“跟袁隆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之宝”……

“朱院士把数十年的科研成果带到边远山区,无偿提供给农民使用,为的是那方土地上的农民能脱贫致富。”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朱院士对农民和土地饱含深厚感情,我们要学习他情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用更多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造福人民。”

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观后感篇六

在今年1月收到习近平主席回信后,六连的战士争相传阅、抄写铭记,展开讨论。六连指导员冯杰说:“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我们要传承铁心跟党走的忠诚基因,做听党话、跟党走的‘硬骨头战士’!”六连战士王冬林在士兵讲堂上发表演讲:“新时期发扬‘硬骨头精神’,就是要把咱们连锻造成听党话、跟党走的过硬连队……”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中宣部授予“硬骨头六连”“时代楷模”称号。

六连被国防部和授称的时间分别在1964年和1985年,学习“硬骨头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价值内涵,蕴藏着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力量。

在当下这个以逐梦奋进、和平发展为主旋律的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硬骨头精神”?

国际局势风云诡谲,强军兴军还需“自身硬”;国家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深化改革和开放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三大攻坚战”需要“硬功夫”攻坚克难……

急难险重砺硬骨!

越是这样的关键时期,“硬骨头精神”越是显示出特有的价值。“硬骨头精神”强势“出圈”。

20__年5月,中央网信办、政治工作部联合举办的“相约强军新时代”网络名人进军营活动来到硬六连。连队党支部决定,全连“素面迎检”,不做特意准备,不搞特殊接待,连队正常组织训练,硬骨风采通过网络向全国直播。网络大v都纷纷点赞:“‘硬骨头六连’果然名不虚传,今日一见深感震撼!”

“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走出校园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在‘硬骨头六连’当兵时我就明白一个道理,跟党走准没错!”北大燕园,百年讲堂,一位学子关于“青春的颜色”的演讲激情澎湃。

他叫李波,北京大学在读硕士生。令听讲者更为关注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硬骨头六连”退伍战士。李波说,六连是自己的另一所“北大”,在那里,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堂讲述“硬骨头精神”,青年学子深受感染。

历经战火的淬炼与洗礼,经过时代的打磨和升华,“硬骨头精神”不仅是人民军队的战斗之风, 更是时代之风、大国之风。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广阔天地,“硬骨头精神”必将像这海天之间劈波斩浪的两栖战车编队一样:

硬骨任尔风波起

钢铁洪流永向前

推荐访问:观后感 楷模 事迹 最新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观后感(六篇) 最新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观后感(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