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完整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完整版】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精选8篇)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精选8篇)】,供你选择借鉴。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篇1

我认为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奴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孔子承认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作者在书中指出,“注重启发民智,使当时学术下庶人,把文化教育从‘官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有极大的进步作用”。书中认为,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是孔子对“学”的分类,并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否定了人人都能学习向上的普遍性,是不正确的。而孔子对于“教”的态度,则是主张“有教无类”。他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精神,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传统。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篇2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篇3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篇4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记录片《孔子》看到最后我们知道了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亦是仁德之道的最高目标,被称之为大同。孔子说:“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人不只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各自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 这就是圣人的思想境界,现在回想起来,用“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来形容孔子真是最恰当不过了。此时弟子冉求的话也在我的耳边响起:“如果把夫子喻成大河,我们至多是河中的水滴,如果喻成高山,我们至多是山中的石砾,是上天使他成为难以启及的圣人”!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篇5

影响了数千年的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然而他的命运却是充满坎坷荆棘。在历史的书页中,孔子和弟子驾着木车,滚动的声音在各国之间沉重发响,但由于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大夫相互倾轧,孔子车辘的痕迹便在长达14年寻求认可的道路上深深落印;
对后人来说,孔子的远见卓识,礼仪之见和理想理国之道是万世不朽的传世乐章;
但坎坷的人生似乎是对立的,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所以我们需要细细解读。

该影片首先是从孔子在鲁国的仕途开始演绎,他热爱祖国,一心希望用自己的品德来使国家更加文明昌盛,富庶强大,鲁国国君起初亦是英明果断,乐意采纳孔子的意见,但随着鲁国大夫们的矛盾日益尖锐,鲁君日渐消沉,孔子大失所望只好弃官离鲁,伴随孔子的还有弟子子路,颜回和子贡等。

来到卫国的原因着实让我费解,黄韦林所著的《孔子的魅力》一书中写道孔子自己选择来到卫国,久待之后经别人推荐给卫灵公加以重用。该影片中说的是因南子早闻孔子才德兼备,让卫灵公下书邀请,卫灵公素来对南子百依百顺,所以重用了孔子;
大相径庭的两种重用途径实际暗含太多的信息。以影片来说,充分表明了南子是极其聪慧的,虽有着恶名,却是一个才华横溢,聪明干练,有胆有识的女子;
她要会见孔子,孔子抛开舆论的忌讳,以礼相待,他们之间相互的膜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南子说“人们只知道夫子痛苦,却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南子如此理解孔子,不仅仅只是因为欣赏。

卫国的内外隐患迫使孔子离开了卫国,带着弟子过着漂泊的生活,路途中,师徒皆受饥饿的折磨,在困顿恶劣的环境中,他弹起了琴,众弟子在琴声中手舞足蹈,带着悲愤的欢呼,尽情宣泄。也许并不是悲愤,是在历尽挫折颠簸,人间沧桑后对内心无奈的释放。

颜回的死很是让人感伤,在冰天雪地里寒彻的河水中打捞者散落的书籍,一次次的来来回回,颜回的这番行为足以表明他对孔子的情谊远远超越了生命的价值,最后被活活的冻死了,颜回的死沉重的打击了孔子,孔子弃乡离家,追随他默默支持他的是众弟子,他对弟子的情谊远远超越了对妻子和儿女的感情,他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命运让颜回变成了支持他伟大抱负的牺牲品,给他内心深处留下了一道很深的伤疤。

孔子是个清贫的人,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喜欢在清贫生活中执着于理想的人,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孔子的生活就是清贫艰苦的,但又非常执著自己的理想,正因为如此,才达到了“志士仁人,无杀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的境界,他将修为置于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中,所以成就了中国伟大的哲学家。

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对孔子是由衷的佩服,汉高祖刘邦变贬孔为尊孔,李约瑟对孔子有“中国的无冕皇帝”评价…孔子的思想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其魅力所在值得去探寻。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篇6

孔子,这位公元511年前的大文化人,不知对我们这些中国后辈来讲,是有着多大的影响力啊。

通过电影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来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几代电影人的夙愿,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拍摄《孔子》是中国电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银幕形象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的电影人的一种巨大的责任。要想使孔子的形象真真切切地出现于电影银幕上,那是谈何容易,更别说,要讲述关于孔子的一些事例,对于无法亲身到孔子那个时代的电影人,要制作拍摄出如此意义的电影,更是不简单。

《孔子》将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具有长久影响力的作品,不仅是演孔子的周润发演技超高,眼神、语言、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孔子的“味道”,而且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尊敬、学习的人物。

看完《孔子》的我,真是即感到惭愧,又觉得有些自豪。电影中的孔子,时不时出现一句经典的语言,好多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可想而知,孔子的话,都能体现出他的品格之高尚,偶尔遇到学过的语句,还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孔子一字一顿的小声念起来,这让我不禁感到自豪。

但电影中还有我根本没听过的名句。在电影院时,周围的个别中老年人却能接上孔子的话,让我又有些惭愧,如此伟大的人物,学习的我们,却局限于课本,而没有广泛的了解更多,看来,当代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放眼望向远方,而不是课本这狭窄的小小文学世界。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篇7

我是抱着一定期望去看《孔子》的。孔子,万世之师,多好一题材,再(厚脸皮地)说,孔子是我老乡,都是齐鲁人氏,晚辈我应该去膜拜一下。看之前心想,也不要求导演多超水平发挥,能达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对孔子的理解程度就行了。让孔子那些美丽深邃的诗词名言,配合古典唯美的电影画面,再度绽放光芒。

没想到,没想到,拍的是如此之差,差的让人伤心。活脱脱一主旋律片,还不是中规中矩无伤大雅的主旋律片,就是一拍失手了的三流主旋律片。就算有发哥跟那儿苦苦撑着,也是hopeless。看的我巨困无比,就在要昏睡过去的最后一刻,我以残存的一点意志力逼自己睁开眼睛,扭头一看旁边,我娘已经昏睡过去了,我碰她一下,“你还真睡着了啊”,我娘惊醒,不好意思地端正了一下坐姿,作正襟危坐若有所思状继续看。后面我没注意,不知道她有没有再度睡过去。

连我娘这种一向宽容不怎么挑剔的人都觉得很差了,出了影厅就发出一连串感慨,“孔子还是个武林高手!能文能武啊。”“孔子一辈子没干别的,就到处流浪了。”没错,这就是问题所在,编剧太扯了。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讲学,传道授业。可惜导演对这一点并不感兴趣,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表现孔子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其曾经意气风发然后悲惨动荡的后半生。影片的前半部分孔子忙着和朝中大臣斗嘴忙着和敌国国君斗智斗勇,后半部分一直带着几个弟子on the road,走过一个村又一个店,走过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穷,战乱,没饭吃,弟子不是跟错了主子战死沙场就是为了捞竹简溺死冰河(看到这里老娘怒了,胡导您自己智商不够,就可以这么污蔑颜回么!复圣颜回是病死的,不是为了捞那几个竹简淹死的!再说了,你家竹子掉水里会沉啊,科盲到令人发指),最后好不容易回到鲁国了,跟鲁国国家领导人说他以后不参与政治了,要安心教书。我心说,好,终于要讲一讲孔子是怎么为人师表弟子遍天下了,结果,导演根本没理这茬儿,给发哥化了个耄耋老妆,一袭白衣,倚在门口,身子一歪,over了,连个临别遗言都没来得及说。我特么太替孔子不甘心了!

南子,周迅演的那位性感美艳心机很重的卫国国王夫人,我完全没看出她存在的意义。胡导太自作多情了。人孔子对南夫人根本就没什么非分之想,南夫人也不见得多了解孔子,这两人唯一的交集就是孔子流亡到卫国时见过一面,南子做蓝色妖姬状盛装出现,一见孔子,立马凑上去,鼻子都快贴孔子脸上了(我还奇了怪了,这还没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奔放的年代呢,卫国皇后作风再大胆,也不至于在自己家里这么赤裸裸地勾引一个年过花甲的外国流浪者吧,丫图什么呀),见孔子没什么反应,没话找话地说了一句(在我看来纯属装逼的话),“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孔子默默无语,走了,然后南子莫名其妙地被暗杀了。胡导,YY的天空无限广阔,您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吧,您要非说南子是孔子的知己,孔子的后人估计也都宽厚包容,不跟您计较,但您敢编个靠谱点的剧情么。

不是让演员说几句古汉语,电影就有品位了的。这平庸又无知的破片,真是糟蹋了孔子,也糟蹋了发哥,还连累了无辜的阿凡达。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篇8

作为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其德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对世界教育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这样评价孔子:“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世人亦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他的德育思想长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敦促着我们去研究和重视。

一、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

德育是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论语》一书记载了他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其德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以“孝”和“悌”为根本。

“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规范,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范畴。“仁”的含义,《论语》中多次提到,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等。“仁”为众德之首,而作为最高准则,孔子的“仁”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先天的道德范畴。《论语·宪问》中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从中可以看出,“仁”是先天的道德属性,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仁”,小人是绝对不行的,从而“仁”成为先天的道德精神。

其次,是主观的道德修养。依孔子之见,“仁”是天赋道德,故小人中不会有仁人,君子当都是仁者。然而,现实却会有相悖现象,所以能否达到“仁”又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所以,孔子又谈道“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等。从中可以清楚看到,孔子思想中的“仁”,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以求达到思想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孔子的德育标准和目标。

“孝”和“悌”是孔子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孝”是父子之间的爱,“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这是“仁”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孔子“仁”的学说,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今天的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这也正是我们德育的首要目标。

二、孔子的德育实践

孔子强调德育,并且把他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其实施德育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培养学生的道德知识。孔子在认识论方面虽然承认有“生知”、“学知”,但他更重视“学知”。其本人也承认:“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并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其大半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并认为首先要有丰富的道德知识,才能分辨善恶、是非、荣辱,才能不迷惑,是所谓“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才能把遵守规范视为内心精神上的需要而感到快乐,是所谓“知者乐”(《论语·雍也》)。孔子亦强调知德的重要性,“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第二,孔子强调道德信念与意志的培养。人不仅要知德,而且还要把它转化为道德信念,才能乐之不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必要时要为道德而献身,即“志士仁人,无求生而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孔子还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有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挠的意志,方能为学修德,他自身的德育历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更要求学生要经得起艰苦的锤炼,“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道德的成长,必须克服内外障碍与困难,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是绝对做不出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的。

第三,孔子强调“行”的重要性。孔子认为“行”比“知”更重要,“行”是德的归结,“的”不能离开“行”。所以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孔子的德育过程,就是要求言行如一的过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不是听其说,而是看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不能做到知行如一的话,则意味着德育的失败。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将知行合一并纳入德育过程,形成了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优良传统,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三、孔子的德育方法

孔子在毕生的德育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第一,志恒。孔子在德育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且要立志有恒,进行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故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立志就要不怕吃苦,不能追求享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不应追求眼前小利,造成半途而废,悔恨终生“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善人,无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孔子为宣传自己的学说,为天下太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毅然选择苦难之路,一生不变。

第二,律己。孔子的德育重视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孔子言传身教,要求别人做到时,自己先要做到,是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自己先做到了,自己的学生必然也会做的较好。自己做不好,又怎能要求别人优秀呢?“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主张先做后说,或者言出必行,视为“古者言之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第三,扬弃。道德的规范就是公共的社会契约,德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对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过程。人要修德、讲学,否则,会令人担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有错非但要不怕别人知道,而且要决心改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他反对有过错而不改的做法,“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论语·卫灵公》)。他有特别强调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不断地自我监督与反省,“克己复礼以为仁”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同时要勇于自我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论语·颜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对别人的良性发展,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修养,对我们今天加强自身之修为,实施德育之目标计划仍为良策。

第四,爱生。今天讲求遵守师德,不体罚学生,其意无外乎是爱生。故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对待学生,坦率真诚,主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弟子情深似海,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被剁成肉泥,孔子闻耗,在院子里仰天恸哭,其情动天地。孔子爱生如子,其德也高,其情也深,所以深受弟子敬爱。他去世后,学生们为其守坟三年,而子路还是不肯离去,又守了三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四、孔子德育思想的地位与启示

孔子生活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春秋末期,在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动荡时期,孔子以其丰富的德育思想和毕生的实践,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为后人披荆斩棘,杀出了一条德育的道路。他以渊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培养出了许多品学兼优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这在当时和以后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成为“万世师表”。这是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不曾有过的历史地位。

孔子的德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可穿越时空的界限,其德育思想和方法,今天我们可以批判地继承,并进行发展,吸收借鉴先进合理的部分,充分改造利用,从而推动学校德育的开展和深化。保证社会主义道德在吸收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推荐访问:孔子 心得体会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孔子心得体会怎么写(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