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完整文档)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115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三十一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完整文档)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115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三十一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同学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1-7

  12-9

  10-6

  11-2

  10-8

  12-3

  16-8

  11-5

  14-8

  14-9

  2.笔算:(指名板演)

  以上两组练习,可同时进行。笔算题订正时让同学说说计算过程,特别是退位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作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板书例5

  (2)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引导同学借助例5计数器图,分组讨论在计数器上试拨,并要求同学边拨边说拨珠方法。

  同学分组讨论、试拨。

  教师巡视,重点协助有困难的同学。

  引导同学汇报、讨论、试拨的情况。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十,也就是从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在个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11个珠合起来是11个珠。现在个位上是11,用11-7,在个位上拨去7个珠,还剩4个珠,即:11-7=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1还剩2,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十,也就是从百位上拨去一个珠,在十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2个珠合起来12个珠,现在十位上是12,用12-9,在十位上拨去9个珠,还剩3个珠,即:12-9=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还剩3,即百位上是3。

  根据同学回答情况,教师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拨珠。

  让同学再完整地边说边拨珠。可采用自身拨自身说,也可采用同桌同学互相说互相拨的形式,使同学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3)指导用竖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同学观察例5虚线框内的竖式,分组讨论并试算。

  考虑“该怎样用竖式计算?”

  同学分组讨论、试算。

  教师巡视。假如发现有问题,教师可深入到有困难的组参与讨论。

  引导同学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10,当作10个1和个位原来的1加起来是11,用11-7=4,得数的个位上写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了1,由3变成了2,十位上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作10个十和原有的2个十和起来是12个十,12个十减去9个十是3个十,即得数的十位上写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百位上由4变成3,即得数的百位上写3。

  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和时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

  让同学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讲述:以上我们用竖式计算了431-97,竖式中清楚地表示了各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计算的思维过程,这样写起来不太简便,(画虚线框),我们能否用上节课学的知识简写竖式。

  可以让同组同学互相商量,也可以让同学自身想(但要给同学考虑的时间)。然后引导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3.和时反馈,强化算理:

  先让同学互相说说算理,再进行计算。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5120-3826=

  先让同学观察被减数和减数的个位和十位,发现这两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同学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板书:

  再让同学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同学自身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引导同学明白:

  个位: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10+0-6=4得数的个位写4。

  十位: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10+(2-1)-2=9得数的十位写9。

  百位: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10+(1-1)-8=2得数的百位写2。

  千位:5-1-3=1,得数的千位写1

  指名完整地口述计算过程。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个位:10+0-6=4

  十位:10+(2-1)-2=9

  百位:10+(1-1)-8=2

  千位:5-1-3=1

  最后让同学看竖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身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1题后3小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同学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发展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2.选择正确答案:

  3.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将错误改正

  4.计算:4763-965=

  5.小竞赛:

  竞赛方法:根据题中□的多少,由每组的同学接力完成,每人一次只能填写一个□,假如遇到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后面的参赛同学要马上改正,但只能填这个改写的□,不能再填其它的□。

  四、全课小结

  师生一起小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安排作业

  练习三十一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table]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激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3、使学生能正确地用除法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生体会乘、除法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应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利用除法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只要有小动物搬新家,就会给其他的小动物发请柬,让它们到自己的新家去做客。今天是小兔搬新家。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小兔是怎样搬家的呢?

  生:想

  师:好呀,我们就一起走吧。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森林。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在草地上有兔子。(我看到草地上有12只兔子。)

  师:说得不错,小朋友猜一猜,它们在干什么呢?说什么?

  生:小兔们在商量怎样住新房的问题。

  2、解决小兔安家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帮助小兔们解决住新房问题吗?

  生:想

  师:可是,应该怎样解决呢?我们先听听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吧。

  (①让学生读出笑笑和淘气的对话。内容:笑笑说:“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淘气说:“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几间?”)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帮助小兔们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小组组讨论)

  (③反馈)

  师:你们想好怎样帮助小兔解决问题吗?(让学生说一说)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3只小兔。因为12÷4=3(只)

  生2: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2间。因为12÷6=2(间)。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帮助小兔解决解决了问题。如果老师也来考考你们,你们也能解决吗?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问题的意思)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④学生小组讨论

  ⑤反馈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6只兔子,因为12÷2=6(只)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4只兔子,因为12÷3=4(只)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4间房子,因为12÷3=4(间)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6间房子,因为12÷2=6(间)

  3、解释运用,开拓创新

  师:同学们,小猴也要考考我们。它说:如果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3间够住吗?

  生1:我觉得够住。因为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5×3=15(只),3间就可以住15只小兔。小兔一共才12只,所以够住。

  师:你们真棒!我相信,小兔们在大家的好建议下,一定能安排好住房子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兔开门(练一练第1题)

  2、小兔的礼物(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又一次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小兔安了家,找了钥匙。说说除了这些以外,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数量关系中蕴涵的数学规律;

  3、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生对口诀,说乘法除法算式

  二、创情境

  1、在森林里有一群小兔子,它们要搬新家,我们一起去看看(观察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请你根据图上信息,编一道应用题

  3、独立做,然后讲题

  4、汇报:学生列式讲题,说明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

  5、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总数相同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问题不同分的方法不同,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同。

  6、出示书上表格,你能说出什么?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然后反馈。对数——找规律

  三、仿型练习

  课本第83页第三题

  四、练习

  1、课本第83页第四题

  2、课本第83页第五题,反馈,说出你是怎么填的。

  3、比赛:贴出12朵花,全班分三组,第一组派人分花,第二组列算式,第三组口答算式意义,每做对一次得10分,比一比哪组得分多

  4、检测:内容见检测本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果图。

  学具:每四位同学一副男女生套圈成果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果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果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同学观察、比较,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材P84—84,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掌握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培养数感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投影、题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小兔安家的情境中进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发现并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T:首先,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预设:图中左边有6只小兔,右边也有6只小兔(一共有12只小兔),还有4间房子。

  T: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4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小兔?(PPT)

  (板书:*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学生齐读一遍完整的题目)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

  T:要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实际上也就是要?

  预设:把12*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T:应该用什么方法算呢?(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4=3(只)(板书)

  T:想哪一句口诀?(三四十二)

  T:这个算式在情境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兔子*均分到4间房子,每间房子分到3只。

  T:刚才我们是自己观察图发现信息并提问解答,现在毕老师还有个问题,敢挑战吗?敢挑战的同学请坐直。

  问题二

  PP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6只,需要几间呢?

  T: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预设:求12里面有几个6。

  T:用什么方法来算?怎样列式呢?

  预设:12÷6=2(间)

  T:想哪一句口诀?

  T: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小兔按每间房子6只来分,需要2间房子。

  (口答:需要2间房子)

  T小结:这两个问题都是在把12只小兔*均分,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三四十二),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二六十二),它们的得数都是12,以后凡是算12除以几,我们都用得数是十二的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

  3、填一填

  T:根据刚才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能看懂吗?谁来解释一下?

  预设:第一行表示的是有几间房子,第二行表示的是每间住几只小兔。

  (1)类型一

  T:刚才我们是横向观察,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列,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

  预设:每间住几只小兔?

  T:一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能找到什么相关信息?

  预设:有12只小兔(PPT)

  T:谁能能将这个问题完整地说一说?会说的请起立。

  预设:有12只小兔,2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

  T:也就是要把12*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算?(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2=6(只)(PPT)

  T:和我们刚才解决的哪个问题类似呀?

  板书:12÷2=6(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

  预设:把12只小兔*均分到2间房子,每间住6只。

  T:再观察第二列,你知道是解决什么问题吗?谁能说一说?

  预设:有12只小兔,3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

  T:怎样列算式?我应该写在哪儿?

  板书:12÷3=4(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把12只小兔*均分到3间房子,每间住4只

  T小结: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并且都是用小兔的总数除以房子的间数。

  (2)类型二

  T:再观察第三列的数据,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均每间住3只,需要几间房子?

  T:实际上是在求什么?(12里面有几个3)和哪边的问题类似?都是在把12只小兔按每间几只来分,求需要几间房子。怎样列式?

  板书:12÷3=4(间)

  T:观察最后一列,想一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有12只小兔,*均每间住2只,需要几间房子?

  T:也是在求12里面有几个2?怎样列式?写在哪儿?

  板书:12÷2=6(间)

  T:12÷2=6(只)和12÷2=6(间)这两个算式一样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单位不一样

  T小结:单位不一样,说明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个是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一个是求需要几间房子。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均分,但我们都是用除法来算,并且都用到了得数是12的乘法口诀来求商。

  (3)观察表格,找规律

  T:接下来,请同学们整体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a、竖着看,把这一列的两个数2和6相乘,就是把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只数和房子的间数相乘,得到的都是小兔的总数12,说明我们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b、横着看,小兔总数都是12,房子间数越多,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少,房子间数越少,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多。(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

  T:看似简单的表格里却藏了很多的小秘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4、解决问题

  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5只,3间能住下吗?

  (1)学生先在题单上算一算、比一比。想好的和同桌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2)老师分别找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

  预设1:3×5=15(只),12<15,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12只小兔。

  预设2:12÷3=4(只),4<5,12只小兔住进3间房子,每间住4只就可以了,每间住5只肯定能住下。

  预设3:12÷5=2(间)…2(只),12里面有几个5就需要几间房子,12里面能找到2个5,所以需要两间房子,还剩2只兔子,需要1间房子,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

  ○○○○○ ○○○○○ ○○

  T:1个小圆圈表示1只小兔,有12只小兔就画12个圆圈,5只小兔住一间房,就5只一圈,一个大圈表示一间房,需要3间房,能住下。

  T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的用乘法来算,

  有的用除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所以,小朋友们要多动脑筋。

  T: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教材P85练)

  1、解决问题(教材P85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T:第一个问题是求什么?

  预设:24里面有几个3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第二个问题是要把24怎么样呢?

  预设:把24*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这里都是把24*均分,所以都用除法,并且都是用得数是24的乘法口诀。

  2、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教材P85第5题)

  (1)你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说一说。

  (2)知道“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求有几个盘子”,只有一个数据,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杯子总共有18个

  T: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从图中数一数,总共有18个。

  预设2:观察表格的第一列,有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9个杯子,2×9=18(个)

  T:观察第二列,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去算?怎样列式?口诀?

  预设:有18只杯子,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需要几个盘子?

  T:第三列两个数都不知道,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想得数是18的口诀)

  T: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预设1:总数都是18,横着看,盘子越多,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越少。

  预设2:竖着看,杯子的总数都是18,盘子数×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杯子的总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均分除法

  (1)*均每间住几只小兔?(2)需要几间房子?

  12÷4=3(只) 12÷6=2(间)

  12÷2=6(只) 12÷2=6(间)

  12÷3=4(只) 12÷3=4(间)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 、表格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我们一起背,不光要背的整齐还要有节奏。评价:小朋友们真棒,背得这么熟练)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回忆一下6 的口诀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打算怎样研究7的口诀?

  (学生发言)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师:今天我们请来好朋友七星瓢虫帮助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吧,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点,2只瓢虫有几个点,3只、4只、、、、、呢?

  2、 填表

  七星瓢虫的只数 1 2 3 4 5 6 7

  斑点的个数

  你能算一算完成这个表格吗?

  订正表格,

  问:它填的对不对,2只瓢虫有14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4只有28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

  3、 编制口诀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相应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打开这张纸,完成下面的两部分内容。

  汇报:把你编的口诀大声的读给同学听,要求学生核对、检查自己编写的乘法口诀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乘法口诀,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指名说一说口诀的意义:如“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五*十五呢?”

  同学们不仅会编口诀还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4、 齐读口诀,

  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老师总结规律:7的口诀共有7句,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

  问:你认为哪句口诀比较容易记住?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天好记)

  如果忘记了 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 熟记口诀:

  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7的口诀,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记得又对又快。

  谁都记在脑子里了?(指名背)还有谁记住了?记住的同学闭上眼睛,不把握的可以看一看黑板,我们一起背一背。

  现在老师把得数都抹去,你还会读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老师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三七( ) 七七( ) 四七( )

  你喜欢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的同位背得很熟练,就给他竖竖大拇指。

  谁得到大拇指了请坐好给老师看,你们真了不起,张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同学们,你真是太了不起了,7的口诀和1~6的口诀一样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7的乘法的数学问题。

  三、 巩固应用

  1、 口算

  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吧,你准好了吗?师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前几个说一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2、 老师这儿还遇到了数学问题呢?

  (1)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天,(用的那句口诀?)3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天……

  (2)读一读,算一算,古诗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用到了哪句口诀)

  汇报,订正

  (3)小朋友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有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老师带来了用七巧板拼组的刻舟求剑连环画。

  这幅连环画一共用了多少个薄板?

  独立完成,订正,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五、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同学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同学经历探索、发现、发明、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同学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发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公开课教案】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身想方法利用老师准备的资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需首尾相接,才干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点评:从课前的“考眼力”游戏自然导入所学新课内容,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让同学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动手做三角形等活动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接着通过观察、指一指、数一数、说一说使同学进一步体验三角形的特征,形成概念,最后在判断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特征。]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9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习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习。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习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2、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教学准备:

  小黑板、0~9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用0~9的数字卡片摆一摆三位数与四位数,同桌比较大小。

  二、练习:

  1、完成练习题1和练习题2

  (1)指题,看计数器上珠子的位置,完成练习。

  (2)完成练习题2

  找出规律,自己动手填一填,集体订正。

  2、完成3、4题的练习

  (1)第3题:指题,理解题意。说说不同数位上,同一个数有什么不同。

  (2)第4题:读数时要注意“零”的读法:7002、4050、10000......

  3、完成第5题

  (1)理解题意,说说自己有什么信息的获得。

  (2)说说自己是为什么这样选择

  4、完成第6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说说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P37~P3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具体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感。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3、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数位,练习三位数读、写,以及比较大小,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数字卡片,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游戏

  学生数字游戏,4人或2人一组进行活动,用数字牌摆数。

  二、练习

  1、完成习题7、8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作业。

  (2)完成习题8,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习题9

  学生估计,50字太少,5000字又太多,大约有500字左右。

  3、完成习题10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第一份是100,第二份是2,第3份是3)

  4、数学游戏:

  (1)学生用抽签的形式代替转盘,自己做这个游戏

  (2)说说这样赢的机会比较大?

  5、实践活动:

  学生估计有多少片树叶,说说自己怎样估计。

  三、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练习都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测量

  一、教学内容:P40~P48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测量中,统一建立度量单位。

  3、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

  4、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6、能估计一些物体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难点: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关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课时划分:

  6课时

  五、教学进度:

  第8~9周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扩展1)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同学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同学经历探索、发现、发明、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同学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发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公开课教案】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身想方法利用老师准备的资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需首尾相接,才干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点评:从课前的“考眼力”游戏自然导入所学新课内容,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让同学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动手做三角形等活动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接着通过观察、指一指、数一数、说一说使同学进一步体验三角形的特征,形成概念,最后在判断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特征。]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 、表格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我们一起背,不光要背的整齐还要有节奏。评价:小朋友们真棒,背得这么熟练)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回忆一下6 的口诀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打算怎样研究7的口诀?

  (学生发言)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师:今天我们请来好朋友七星瓢虫帮助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吧,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点,2只瓢虫有几个点,3只、4只、、、、、呢?

  2、 填表

  七星瓢虫的只数 1 2 3 4 5 6 7

  斑点的个数

  你能算一算完成这个表格吗?

  订正表格,

  问:它填的对不对,2只瓢虫有14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4只有28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

  3、 编制口诀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相应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打开这张纸,完成下面的两部分内容。

  汇报:把你编的口诀大声的读给同学听,要求学生核对、检查自己编写的乘法口诀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乘法口诀,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指名说一说口诀的意义:如“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五*十五呢?”

  同学们不仅会编口诀还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4、 齐读口诀,

  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老师总结规律:7的口诀共有7句,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

  问:你认为哪句口诀比较容易记住?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天好记)

  如果忘记了 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 熟记口诀:

  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7的口诀,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记得又对又快。

  谁都记在脑子里了?(指名背)还有谁记住了?记住的同学闭上眼睛,不把握的可以看一看黑板,我们一起背一背。

  现在老师把得数都抹去,你还会读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老师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三七( ) 七七( ) 四七( )

  你喜欢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的同位背得很熟练,就给他竖竖大拇指。

  谁得到大拇指了请坐好给老师看,你们真了不起,张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同学们,你真是太了不起了,7的口诀和1~6的口诀一样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7的乘法的数学问题。

  三、 巩固应用

  1、 口算

  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吧,你准好了吗?师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前几个说一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2、 老师这儿还遇到了数学问题呢?

  (1)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天,(用的那句口诀?)3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天……

  (2)读一读,算一算,古诗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用到了哪句口诀)

  汇报,订正

  (3)小朋友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有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老师带来了用七巧板拼组的刻舟求剑连环画。

  这幅连环画一共用了多少个薄板?

  独立完成,订正,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五、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激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3、使学生能正确地用除法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生体会乘、除法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应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利用除法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只要有小动物搬新家,就会给其他的小动物发请柬,让它们到自己的新家去做客。今天是小兔搬新家。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小兔是怎样搬家的呢?

  生:想

  师:好呀,我们就一起走吧。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森林。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在草地上有兔子。(我看到草地上有12只兔子。)

  师:说得不错,小朋友猜一猜,它们在干什么呢?说什么?

  生:小兔们在商量怎样住新房的问题。

  2、解决小兔安家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帮助小兔们解决住新房问题吗?

  生:想

  师:可是,应该怎样解决呢?我们先听听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吧。

  (①让学生读出笑笑和淘气的对话。内容:笑笑说:“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淘气说:“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几间?”)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帮助小兔们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小组组讨论)

  (③反馈)

  师:你们想好怎样帮助小兔解决问题吗?(让学生说一说)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3只小兔。因为12÷4=3(只)

  生2: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2间。因为12÷6=2(间)。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帮助小兔解决解决了问题。如果老师也来考考你们,你们也能解决吗?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问题的意思)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④学生小组讨论

  ⑤反馈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6只兔子,因为12÷2=6(只)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4只兔子,因为12÷3=4(只)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4间房子,因为12÷3=4(间)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6间房子,因为12÷2=6(间)

  3、解释运用,开拓创新

  师:同学们,小猴也要考考我们。它说:如果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3间够住吗?

  生1:我觉得够住。因为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5×3=15(只),3间就可以住15只小兔。小兔一共才12只,所以够住。

  师:你们真棒!我相信,小兔们在大家的好建议下,一定能安排好住房子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兔开门(练一练第1题)

  2、小兔的礼物(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又一次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小兔安了家,找了钥匙。说说除了这些以外,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 、表格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我们一起背,不光要背的整齐还要有节奏。评价:小朋友们真棒,背得这么熟练)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回忆一下6 的口诀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打算怎样研究7的口诀?

  (学生发言)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师:今天我们请来好朋友七星瓢虫帮助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吧,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点,2只瓢虫有几个点,3只、4只、、、、、呢?

  2、 填表

  七星瓢虫的只数 1 2 3 4 5 6 7

  斑点的个数

  你能算一算完成这个表格吗?

  订正表格,

  问:它填的对不对,2只瓢虫有14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4只有28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

  3、 编制口诀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相应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打开这张纸,完成下面的两部分内容。

  汇报:把你编的口诀大声的读给同学听,要求学生核对、检查自己编写的乘法口诀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乘法口诀,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指名说一说口诀的意义:如“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五*十五呢?”

  同学们不仅会编口诀还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4、 齐读口诀,

  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老师总结规律:7的口诀共有7句,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

  问:你认为哪句口诀比较容易记住?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天好记)

  如果忘记了 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 熟记口诀:

  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7的口诀,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记得又对又快。

  谁都记在脑子里了?(指名背)还有谁记住了?记住的同学闭上眼睛,不把握的可以看一看黑板,我们一起背一背。

  现在老师把得数都抹去,你还会读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老师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三七( ) 七七( ) 四七( )

  你喜欢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的同位背得很熟练,就给他竖竖大拇指。

  谁得到大拇指了请坐好给老师看,你们真了不起,张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同学们,你真是太了不起了,7的口诀和1~6的口诀一样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7的乘法的数学问题。

  三、 巩固应用

  1、 口算

  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吧,你准好了吗?师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前几个说一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2、 老师这儿还遇到了数学问题呢?

  (1)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天,(用的那句口诀?)3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天……

  (2)读一读,算一算,古诗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用到了哪句口诀)

  汇报,订正

  (3)小朋友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有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老师带来了用七巧板拼组的刻舟求剑连环画。

  这幅连环画一共用了多少个薄板?

  独立完成,订正,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五、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同学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同学经历探索、发现、发明、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同学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发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公开课教案】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身想方法利用老师准备的资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需首尾相接,才干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点评:从课前的“考眼力”游戏自然导入所学新课内容,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让同学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动手做三角形等活动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接着通过观察、指一指、数一数、说一说使同学进一步体验三角形的特征,形成概念,最后在判断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特征。]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

  1、电脑显示:小红家卫生间是长方形,如右图,小红爸爸准备装修卫生间,要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面砖,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面砖,才干不用锯分就能整齐地铺满地面砖呢?

  同学说出: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12分米

  师:怎么铺?会多出来吗? 18分米

  同学说出:每行铺18快,铺12行,不会多出来。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2 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

  师:怎么铺?

  同学说出:每行铺9快,铺6行。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每行6块,铺4行,也正好。

  同学还可能说出:用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让同学小组讨论:按要求能不能铺?让同学明确要锯分铺了。

  师:还有其它铺的方法吗?

  让同学说出:还可以用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铺地,每行3块,铺2行。

  师:哦,原来小红家卫生间有这么多的铺法?

  小红爸爸要铺得快一点,那一种铺法最好?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生活情境,将同学有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通过设疑,让同学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同学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

  二、引导自主探索

  1、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师:那我还要问一问,你们是怎么想出可以用边长是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呢?

  让同学说出:①1、2、3、6都是18的因数,又都是12的因数

  ②1、2、3、6是18和12的公有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和12的因数有几个?能举完吗?

  让同学说出:能,只有4个,个数是有限的

  师:我们可以把这4个数叫做18和12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是几?

  师:谁给它起个名字?

  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不只要求同学掌握笼统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同学的“发现“意识,引导同学参与研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同学潜能,能让同学通过努力,自身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材P84—84,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掌握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培养数感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投影、题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小兔安家的情境中进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发现并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T:首先,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预设:图中左边有6只小兔,右边也有6只小兔(一共有12只小兔),还有4间房子。

  T: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4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小兔?(PPT)

  (板书:*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学生齐读一遍完整的题目)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

  T:要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实际上也就是要?

  预设:把12*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T:应该用什么方法算呢?(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4=3(只)(板书)

  T:想哪一句口诀?(三四十二)

  T:这个算式在情境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兔子*均分到4间房子,每间房子分到3只。

  T:刚才我们是自己观察图发现信息并提问解答,现在毕老师还有个问题,敢挑战吗?敢挑战的同学请坐直。

  问题二

  PP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6只,需要几间呢?

  T: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预设:求12里面有几个6。

  T:用什么方法来算?怎样列式呢?

  预设:12÷6=2(间)

  T:想哪一句口诀?

  T: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小兔按每间房子6只来分,需要2间房子。

  (口答:需要2间房子)

  T小结:这两个问题都是在把12只小兔*均分,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三四十二),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二六十二),它们的得数都是12,以后凡是算12除以几,我们都用得数是十二的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

  3、填一填

  T:根据刚才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能看懂吗?谁来解释一下?

  预设:第一行表示的是有几间房子,第二行表示的是每间住几只小兔。

  (1)类型一

  T:刚才我们是横向观察,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列,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

  预设:每间住几只小兔?

  T:一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能找到什么相关信息?

  预设:有12只小兔(PPT)

  T:谁能能将这个问题完整地说一说?会说的请起立。

  预设:有12只小兔,2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

  T:也就是要把12*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算?(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2=6(只)(PPT)

  T:和我们刚才解决的哪个问题类似呀?

  板书:12÷2=6(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

  预设:把12只小兔*均分到2间房子,每间住6只。

  T:再观察第二列,你知道是解决什么问题吗?谁能说一说?

  预设:有12只小兔,3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

  T:怎样列算式?我应该写在哪儿?

  板书:12÷3=4(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把12只小兔*均分到3间房子,每间住4只

  T小结: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并且都是用小兔的总数除以房子的间数。

  (2)类型二

  T:再观察第三列的数据,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均每间住3只,需要几间房子?

  T:实际上是在求什么?(12里面有几个3)和哪边的问题类似?都是在把12只小兔按每间几只来分,求需要几间房子。怎样列式?

  板书:12÷3=4(间)

  T:观察最后一列,想一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有12只小兔,*均每间住2只,需要几间房子?

  T:也是在求12里面有几个2?怎样列式?写在哪儿?

  板书:12÷2=6(间)

  T:12÷2=6(只)和12÷2=6(间)这两个算式一样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单位不一样

  T小结:单位不一样,说明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个是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一个是求需要几间房子。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均分,但我们都是用除法来算,并且都用到了得数是12的乘法口诀来求商。

  (3)观察表格,找规律

  T:接下来,请同学们整体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a、竖着看,把这一列的两个数2和6相乘,就是把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只数和房子的间数相乘,得到的都是小兔的总数12,说明我们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b、横着看,小兔总数都是12,房子间数越多,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少,房子间数越少,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多。(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

  T:看似简单的表格里却藏了很多的小秘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4、解决问题

  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5只,3间能住下吗?

  (1)学生先在题单上算一算、比一比。想好的和同桌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2)老师分别找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

  预设1:3×5=15(只),12<15,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12只小兔。

  预设2:12÷3=4(只),4<5,12只小兔住进3间房子,每间住4只就可以了,每间住5只肯定能住下。

  预设3:12÷5=2(间)…2(只),12里面有几个5就需要几间房子,12里面能找到2个5,所以需要两间房子,还剩2只兔子,需要1间房子,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

  ○○○○○ ○○○○○ ○○

  T:1个小圆圈表示1只小兔,有12只小兔就画12个圆圈,5只小兔住一间房,就5只一圈,一个大圈表示一间房,需要3间房,能住下。

  T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的用乘法来算,

  有的用除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所以,小朋友们要多动脑筋。

  T: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教材P85练)

  1、解决问题(教材P85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T:第一个问题是求什么?

  预设:24里面有几个3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第二个问题是要把24怎么样呢?

  预设:把24*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这里都是把24*均分,所以都用除法,并且都是用得数是24的乘法口诀。

  2、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教材P85第5题)

  (1)你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说一说。

  (2)知道“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求有几个盘子”,只有一个数据,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杯子总共有18个

  T: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从图中数一数,总共有18个。

  预设2:观察表格的第一列,有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9个杯子,2×9=18(个)

  T:观察第二列,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去算?怎样列式?口诀?

  预设:有18只杯子,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需要几个盘子?

  T:第三列两个数都不知道,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想得数是18的口诀)

  T: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预设1:总数都是18,横着看,盘子越多,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越少。

  预设2:竖着看,杯子的总数都是18,盘子数×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杯子的总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均分除法

  (1)*均每间住几只小兔?(2)需要几间房子?

  12÷4=3(只) 12÷6=2(间)

  12÷2=6(只) 12÷2=6(间)

  12÷3=4(只) 12÷3=4(间)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相应的乘法算式,熟记7的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学生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形成。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探索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寻找规律 、记忆7的口诀

  教学具准备:课件 、表格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谁会背6的口诀?(我们一起背,不光要背的整齐还要有节奏。评价:小朋友们真棒,背得这么熟练)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回忆一下6 的口诀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你打算怎样研究7的口诀?

  (学生发言)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师:今天我们请来好朋友七星瓢虫帮助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图片)

  那我们一起数一数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吧,一只瓢虫身上有7个点,2只瓢虫有几个点,3只、4只、、、、、呢?

  2、 填表

  七星瓢虫的只数 1 2 3 4 5 6 7

  斑点的个数

  你能算一算完成这个表格吗?

  订正表格,

  问:它填的对不对,2只瓢虫有14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4只有28个斑点你是怎样算的?

  3、 编制口诀

  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并相应地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打开这张纸,完成下面的两部分内容。

  汇报:把你编的口诀大声的读给同学听,要求学生核对、检查自己编写的乘法口诀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乘法口诀,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指名说一说口诀的意义:如“三七二十一”是什么意思?“五*十五呢?”

  同学们不仅会编口诀还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4、 齐读口诀,

  仔细观察,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老师总结规律:7的口诀共有7句,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增加了1,而得数却是一个比一个多7)

  问:你认为哪句口诀比较容易记住?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天好记)

  如果忘记了 四七二十八,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5、 熟记口诀:

  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7的口诀,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记得又对又快。

  谁都记在脑子里了?(指名背)还有谁记住了?记住的同学闭上眼睛,不把握的可以看一看黑板,我们一起背一背。

  现在老师把得数都抹去,你还会读吗?(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老师把口诀补充完整)

  师:下面我们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好吗?

  三七( ) 七七( ) 四七( )

  你喜欢这个游戏吗?如果你的同位背得很熟练,就给他竖竖大拇指。

  谁得到大拇指了请坐好给老师看,你们真了不起,张老师也要送给你们一个大拇指。

  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同学们,你真是太了不起了,7的口诀和1~6的口诀一样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有关7的乘法的数学问题。

  三、 巩固应用

  1、 口算

  我们先来做一组口算吧,你准好了吗?师出示口算卡片(选择前几个说一说你用的那句口诀?

  2、 老师这儿还遇到了数学问题呢?

  (1)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天,(用的那句口诀?)3个星期有()天,4个星期有()天……

  (2)读一读,算一算,古诗有多少个字?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一说用到了哪句口诀)

  汇报,订正

  (3)小朋友们玩过七巧板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版玩具,有七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老师带来了用七巧板拼组的刻舟求剑连环画。

  这幅连环画一共用了多少个薄板?

  独立完成,订正,说用的那句口诀。

  四、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五、 板书设计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同学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同学经历探索、发现、发明、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同学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发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公开课教案】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身想方法利用老师准备的资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需首尾相接,才干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点评:从课前的“考眼力”游戏自然导入所学新课内容,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让同学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动手做三角形等活动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接着通过观察、指一指、数一数、说一说使同学进一步体验三角形的特征,形成概念,最后在判断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特征。]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

  学生已经学会直接比较长短与高矮,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用(文具盒、铅笔等)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经验。而数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学生最早接触的计量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因此,本课作为计量单位的起始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发现学生在尺子上或测量物体时,都有接触过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也知道用尺可以测量物体,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并不清晰。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不知道怎么用长度单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来测量……那么本课怎样让学生对以上这些理解清晰,体现其“起始课”的特质呢?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方面,我们该如何让学生体会“厘米”这个单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怎样认识厘米,又怎样将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去。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对以上的理解与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厘米”的重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落实课程标准: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采取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直观演示、设疑诱导、活动探究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节起始课的作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课前敏悟,引入新知(敏悟单见附件2)

  比较一:

  小红

  小丽 小红比小丽多2个

  引出“单位”,

  小强 体会单位的重

  小明 小强比小明少3颗要性。

  比较二:

  小朋友的身高差,该用什么单位表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课中敏学,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四个层次进行展开。

  1.认识尺子

  尺子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重要工具。首先我出示一把特殊的尺子(尺子上什么都没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看老师出示的尺子缺了什么,通过复原尺子,使学生更好的找出尺子的组成部分:刻度线,数和单位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是本节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教学时首先明确告诉学生,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每相邻两个数(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长1厘米,这样学生对1厘米的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通过①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在刻度尺上(直尺、三角尺等)比划1厘米,有一个形象的直观感受,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②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慢慢抽出;③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厘米的物体。四个环节的操作,让学生的体验活动走向深刻,积累1厘米长度的量感经验,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学到这儿,我让学生回顾认识1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小结。这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逐步分散了难点,为其过程与方法迁移、渗透到后续学习中做好铺垫。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那么刻度0~刻度2是几厘米呢?引导学生认识到2个“1厘米”就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的2厘米吗?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一找4厘米、5厘米。并反问刻度6到刻度10是几厘米?为什么?在层层追问中明白“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变迁,渗透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测量实物

  (1)量一量

  首先学生自主观察书本小刀图,判断其长度,并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归纳总结出测量物体的基本方法,即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或线段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主要是想抓住课堂的生成,及时发现一些错误的量法,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的直接讲授要更有价值。

  接着,让学生应用探索出的测量方法,独立测量书本中出示的线段,和身边的任一物体,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2)画一画

  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第51页画一画内容,明确画特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即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是几厘米(和刚才测量的方法基本一致)。并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进行巩固。教师要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环节:课后应用,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基础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2、3两题。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初步渗透估测意识。

  第二层次:提高练习。

  1.估测:

  (1)开展“火眼金睛”活动,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食指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并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子。

  (2)利用身上的尺先估计自己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再用尺子量一量,进一步巩固验证估测的能力。

  这个环节,学生在反复的估测、实测中,逐步修正他们的估测策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长度观念。

  2. 回顾学生比高矮的情形,用厘米表示他们相差的高度。前后呼应,体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3.断尺量小刀

  结合书本内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像这样一把断尺能测量小刀的长度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其实是测量方法的一个升华,虽然没有了0刻度,但我们通过“认几厘米的方法”也可以判断出小刀的长度。设计本题旨在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

  厘米可以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线段长度,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做单位合适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在这节课结束之前,我让学生回顾厘米的认识过程,并告诉学生,以后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继续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就凸显了起始课的内在意义。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及时回忆、总结本课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

  认识厘米

  单位

  长度单位 1厘米

  整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让认识厘米的过程与方法在后续学习中得到迁移生长,使数学学习变得更简约有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快乐。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材P84—84,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掌握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培养数感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投影、题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小兔安家的情境中进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发现并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T:首先,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预设:图中左边有6只小兔,右边也有6只小兔(一共有12只小兔),还有4间房子。

  T: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4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小兔?(PPT)

  (板书:*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学生齐读一遍完整的题目)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

  T:要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实际上也就是要?

  预设:把12*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T:应该用什么方法算呢?(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4=3(只)(板书)

  T:想哪一句口诀?(三四十二)

  T:这个算式在情境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兔子*均分到4间房子,每间房子分到3只。

  T:刚才我们是自己观察图发现信息并提问解答,现在毕老师还有个问题,敢挑战吗?敢挑战的同学请坐直。

  问题二

  PP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6只,需要几间呢?

  T: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预设:求12里面有几个6。

  T:用什么方法来算?怎样列式呢?

  预设:12÷6=2(间)

  T:想哪一句口诀?

  T: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小兔按每间房子6只来分,需要2间房子。

  (口答:需要2间房子)

  T小结:这两个问题都是在把12只小兔*均分,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三四十二),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二六十二),它们的得数都是12,以后凡是算12除以几,我们都用得数是十二的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

  3、填一填

  T:根据刚才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能看懂吗?谁来解释一下?

  预设:第一行表示的是有几间房子,第二行表示的是每间住几只小兔。

  (1)类型一

  T:刚才我们是横向观察,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列,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

  预设:每间住几只小兔?

  T:一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能找到什么相关信息?

  预设:有12只小兔(PPT)

  T:谁能能将这个问题完整地说一说?会说的请起立。

  预设:有12只小兔,2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

  T:也就是要把12*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算?(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2=6(只)(PPT)

  T:和我们刚才解决的哪个问题类似呀?

  板书:12÷2=6(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

  预设:把12只小兔*均分到2间房子,每间住6只。

  T:再观察第二列,你知道是解决什么问题吗?谁能说一说?

  预设:有12只小兔,3间房子,*均每间住几只?

  T:怎样列算式?我应该写在哪儿?

  板书:12÷3=4(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把12只小兔*均分到3间房子,每间住4只

  T小结: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并且都是用小兔的总数除以房子的间数。

  (2)类型二

  T:再观察第三列的数据,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均每间住3只,需要几间房子?

  T:实际上是在求什么?(12里面有几个3)和哪边的"问题类似?都是在把12只小兔按每间几只来分,求需要几间房子。怎样列式?

  板书:12÷3=4(间)

  T:观察最后一列,想一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有12只小兔,*均每间住2只,需要几间房子?

  T:也是在求12里面有几个2?怎样列式?写在哪儿?

  板书:12÷2=6(间)

  T:12÷2=6(只)和12÷2=6(间)这两个算式一样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单位不一样

  T小结:单位不一样,说明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个是求*均每间住几只小兔,一个是求需要几间房子。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均分,但我们都是用除法来算,并且都用到了得数是12的乘法口诀来求商。

  (3)观察表格,找规律

  T:接下来,请同学们整体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a、竖着看,把这一列的两个数2和6相乘,就是把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只数和房子的间数相乘,得到的都是小兔的总数12,说明我们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b、横着看,小兔总数都是12,房子间数越多,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少,房子间数越少,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多。(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

  T:看似简单的表格里却藏了很多的小秘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4、解决问题

  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5只,3间能住下吗?

  (1)学生先在题单上算一算、比一比。想好的和同桌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2)老师分别找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

  预设1:3×5=15(只),12<15,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12只小兔。

  预设2:12÷3=4(只),4<5,12只小兔住进3间房子,每间住4只就可以了,每间住5只肯定能住下。

  预设3:12÷5=2(间)…2(只),12里面有几个5就需要几间房子,12里面能找到2个5,所以需要两间房子,还剩2只兔子,需要1间房子,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

  ○○○○○ ○○○○○ ○○

  T:1个小圆圈表示1只小兔,有12只小兔就画12个圆圈,5只小兔住一间房,就5只一圈,一个大圈表示一间房,需要3间房,能住下。

  T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的用乘法来算,

  有的用除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所以,小朋友们要多动脑筋。

  T: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教材P85练)

  1、解决问题(教材P85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T:第一个问题是求什么?

  预设:24里面有几个3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第二个问题是要把24怎么样呢?

  预设:把24*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这里都是把24*均分,所以都用除法,并且都是用得数是24的乘法口诀。

  2、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教材P85第5题)

  (1)你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说一说。

  (2)知道“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求有几个盘子”,只有一个数据,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杯子总共有18个

  T: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从图中数一数,总共有18个。

  预设2:观察表格的第一列,有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9个杯子,2×9=18(个)

  T:观察第二列,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去算?怎样列式?口诀?

  预设:有18只杯子,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需要几个盘子?

  T:第三列两个数都不知道,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想得数是18的口诀)

  T: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预设1:总数都是18,横着看,盘子越多,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越少。

  预设2:竖着看,杯子的总数都是18,盘子数×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杯子的总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均分除法

  (1)*均每间住几只小兔?(2)需要几间房子?

  12÷4=3(只) 12÷6=2(间)

  12÷2=6(只) 12÷2=6(间)

  12÷3=4(只) 12÷3=4(间)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115页例5、例6、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三十一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同学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计数器、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1-7

  12-9

  10-6

  11-2

  10-8

  12-3

  16-8

  11-5

  14-8

  14-9

  2.笔算:(指名板演)

  以上两组练习,可同时进行。笔算题订正时让同学说说计算过程,特别是退位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作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几的口算和退位的笔算减法,今天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板书例5

  (2)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引导同学借助例5计数器图,分组讨论在计数器上试拨,并要求同学边拨边说拨珠方法。

  同学分组讨论、试拨。

  教师巡视,重点协助有困难的同学。

  引导同学汇报、讨论、试拨的情况。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十,也就是从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在个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11个珠合起来是11个珠。现在个位上是11,用11-7,在个位上拨去7个珠,还剩4个珠,即:11-7=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1还剩2,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十,也就是从百位上拨去一个珠,在十位上拨上10个珠,10个珠和原有的2个珠合起来12个珠,现在十位上是12,用12-9,在十位上拨去9个珠,还剩3个珠,即:12-9=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还剩3,即百位上是3。

  根据同学回答情况,教师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拨珠。

  让同学再完整地边说边拨珠。可采用自身拨自身说,也可采用同桌同学互相说互相拨的形式,使同学掌握拨珠方法,初步感知算理。

  (3)指导用竖式计算,明确算理。

  引导同学观察例5虚线框内的竖式,分组讨论并试算。

  考虑“该怎样用竖式计算?”

  同学分组讨论、试算。

  教师巡视。假如发现有问题,教师可深入到有困难的组参与讨论。

  引导同学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

  个位:个位上的1减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作10,当作10个1和个位原来的1加起来是11,用11-7=4,得数的个位上写4。

  十位:刚才从十位上退了1,由3变成了2,十位上用2减9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作10个十和原有的2个十和起来是12个十,12个十减去9个十是3个十,即得数的十位上写3。

  百位:刚才从百位退1,百位上由4变成3,即得数的百位上写3。

  教师根据同学回答情况适时纠正或适当引导补充并和时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

  让同学借助板书再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

  教师讲述:以上我们用竖式计算了431-97,竖式中清楚地表示了各位上的数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计算的思维过程,这样写起来不太简便,(画虚线框),我们能否用上节课学的知识简写竖式。

  可以让同组同学互相商量,也可以让同学自身想(但要给同学考虑的时间)。然后引导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教师板书:

  3.和时反馈,强化算理:

  先让同学互相说说算理,再进行计算。

  4.教学例6:

  (1)板书例6

  5120-3826=

  先让同学观察被减数和减数的个位和十位,发现这两位都不够减。教师引导同学利用例5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板书:

  再让同学观察百位和千位上数的特点,留给同学自身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和时解决。

  引导同学明白:

  个位: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10+0-6=4得数的个位写4。

  十位: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10+(2-1)-2=9得数的十位写9。

  百位: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10+(1-1)-8=2得数的百位写2。

  千位:5-1-3=1,得数的千位写1

  指名完整地口述计算过程。根据同学口述,教师板书。

  个位:10+0-6=4

  十位:10+(2-1)-2=9

  百位:10+(1-1)-8=2

  千位:5-1-3=1

  最后让同学看竖式和各位上的计算过程,自身再说一说算理。

  5.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1题后3小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利用投影订正,并让同学口述其中两题的计算过程。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分组练习,指定两名同学完成在投影片上。订正时,教师强调,做题时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三、巩固发展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2.选择正确答案:

  3.判断对错,并说明原因,将错误改正

  4.计算:4763-965=

  5.小竞赛:

  竞赛方法:根据题中□的多少,由每组的同学接力完成,每人一次只能填写一个□,假如遇到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后面的参赛同学要马上改正,但只能填这个改写的□,不能再填其它的□。

  四、全课小结

  师生一起小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应注意的问题。

  五、安排作业

  练习三十一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table]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激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3、使学生能正确地用除法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生体会乘、除法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应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利用除法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只要有小动物搬新家,就会给其他的小动物发请柬,让它们到自己的新家去做客。今天是小兔搬新家。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小兔是怎样搬家的呢?

  生:想

  师:好呀,我们就一起走吧。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森林。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在草地上有兔子。(我看到草地上有12只兔子。)

  师:说得不错,小朋友猜一猜,它们在干什么呢?说什么?

  生:小兔们在商量怎样住新房的问题。

  2、解决小兔安家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帮助小兔们解决住新房问题吗?

  生:想

  师:可是,应该怎样解决呢?我们先听听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吧。

  (①让学生读出笑笑和淘气的对话。内容:笑笑说:“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淘气说:“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几间?”)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帮助小兔们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小组组讨论)

  (③反馈)

  师:你们想好怎样帮助小兔解决问题吗?(让学生说一说)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3只小兔。因为12÷4=3(只)

  生2: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2间。因为12÷6=2(间)。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帮助小兔解决解决了问题。如果老师也来考考你们,你们也能解决吗?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问题的意思)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④学生小组讨论

  ⑤反馈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6只兔子,因为12÷2=6(只)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4只兔子,因为12÷3=4(只)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4间房子,因为12÷3=4(间)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6间房子,因为12÷2=6(间)

  3、解释运用,开拓创新

  师:同学们,小猴也要考考我们。它说:如果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3间够住吗?

  生1:我觉得够住。因为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5×3=15(只),3间就可以住15只小兔。小兔一共才12只,所以够住。

  师:你们真棒!我相信,小兔们在大家的好建议下,一定能安排好住房子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兔开门(练一练第1题)

  2、小兔的礼物(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又一次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小兔安了家,找了钥匙。说说除了这些以外,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4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

  1、电脑显示:小红家卫生间是长方形,如右图,小红爸爸准备装修卫生间,要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面砖,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面砖,才干不用锯分就能整齐地铺满地面砖呢?

  同学说出: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12分米

  师:怎么铺?会多出来吗? 18分米

  同学说出:每行铺18快,铺12行,不会多出来。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2 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

  师:怎么铺?

  同学说出:每行铺9快,铺6行。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每行6块,铺4行,也正好。

  同学还可能说出:用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让同学小组讨论:按要求能不能铺?让同学明确要锯分铺了。

  师:还有其它铺的方法吗?

  让同学说出:还可以用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铺地,每行3块,铺2行。

  师:哦,原来小红家卫生间有这么多的铺法?

  小红爸爸要铺得快一点,那一种铺法最好?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生活情境,将同学有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通过设疑,让同学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同学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

  二、引导自主探索

  1、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师:那我还要问一问,你们是怎么想出可以用边长是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呢?

  让同学说出:①1、2、3、6都是18的因数,又都是12的因数

  ②1、2、3、6是18和12的公有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和12的因数有几个?能举完吗?

  让同学说出:能,只有4个,个数是有限的

  师:我们可以把这4个数叫做18和12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是几?

  师:谁给它起个名字?

  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不只要求同学掌握笼统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同学的“发现“意识,引导同学参与研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同学潜能,能让同学通过努力,自身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果图。

  学具:每四位同学一副男女生套圈成果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果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果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同学观察、比较,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同学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同学经历探索、发现、发明、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同学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发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公开课教案】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身想方法利用老师准备的资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需首尾相接,才干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点评:从课前的“考眼力”游戏自然导入所学新课内容,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让同学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动手做三角形等活动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接着通过观察、指一指、数一数、说一说使同学进一步体验三角形的特征,形成概念,最后在判断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特征。]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8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比较抽象,但我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进行了各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出示主题图后;

  师: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生说)

  师:这里不仅快乐多多,还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记录解决问题的算式)

  然后小组汇报.......

  这一活动的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当学生发现算式的共同规律是:同数相加时,我就引导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用同数连加解决的数学问题。比如:一个小组有几个小朋友?2个小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指名回答列式)

  师问:你还能从身边发现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联想到了很多,有的说:我们坐的凳子4条腿,2个凳子一共有几条腿?有的说吃饭的时候一个人用2根筷子,那么一家三口人一共用几根筷子?还有的:教学楼一层有4个教室,那么3层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能用到同数相加解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了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3、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在“画设计图”这个环节,我请小朋友们来当小小设计师,为小动物的家设计栽树方案,怎样栽小树既整齐又美观?这样设计,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总之,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兴趣,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唯一感到不足的是:面对学生的激情洋溢,教师的评价语言有点匮乏,着也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争取今后的教学中,我能以亲切的教态,丰富的语言,走进学生们的中间,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2、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激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3、使学生能正确地用除法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生体会乘、除法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应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利用除法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只要有小动物搬新家,就会给其他的小动物发请柬,让它们到自己的新家去做客。今天是小兔搬新家。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小兔是怎样搬家的呢?

  生:想

  师:好呀,我们就一起走吧。

  二、探究新知

  1、师: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森林。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在草地上有兔子。(我看到草地上有12只兔子。)

  师:说得不错,小朋友猜一猜,它们在干什么呢?说什么?

  生:小兔们在商量怎样住新房的问题。

  2、解决小兔安家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帮助小兔们解决住新房问题吗?

  生:想

  师:可是,应该怎样解决呢?我们先听听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吧。

  (①让学生读出笑笑和淘气的对话。内容:笑笑说:“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淘气说:“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几间?”)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笑笑和淘气的建议,帮助小兔们解决问题吗?

  (②学生小组组讨论)

  (③反馈)

  师:你们想好怎样帮助小兔解决问题吗?(让学生说一说)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3只小兔。因为12÷4=3(只)

  生2:如果每间房子住6只小兔,需要2间。因为12÷6=2(间)。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帮助小兔解决解决了问题。如果老师也来考考你们,你们也能解决吗?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问题的意思)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几只小兔?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几间房子?

  ④学生小组讨论

  ⑤反馈

  生1:有2间房子,每间有6只兔子,因为12÷2=6(只)

  生2:有3间房子,每间有4只兔子,因为12÷3=4(只)

  生3:每间有3只兔子,需要4间房子,因为12÷3=4(间)

  生4:每间有2只兔子,需要6间房子,因为12÷2=6(间)

  3、解释运用,开拓创新

  师:同学们,小猴也要考考我们。它说:如果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3间够住吗?

  生1:我觉得够住。因为每间房子可以住5只小兔,5×3=15(只),3间就可以住15只小兔。小兔一共才12只,所以够住。

  师:你们真棒!我相信,小兔们在大家的好建议下,一定能安排好住房子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兔开门(练一练第1题)

  2、小兔的礼物(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又一次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小兔安了家,找了钥匙。说说除了这些以外,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扩展3)

——小学数学公开课二年级日记

小学数学公开课二年级日记1

  20xx年X月X日X天

  今天上午,我们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内容很有趣,讲得是长方形与正方形。后面有许多老师和校长,我好激动,但因为太好玩儿了,所以很快就忘记了后面的老师和校长。一开始,汪老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回答的都很精彩,汪老师又给我们提了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的?

  想好的同学到上面来表演一下”有的同学是用直尺或三角板的方式侧量的,还有的同学是用折纸的方式测量的,汪老师还给我们提了个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时长方形的,哪些物品是正方形的?”有的同学说:“大屏幕是长方形的”有的同学说:“电灯的开关是正方形的”还有的同学说:“门上的安全出口也是长方形的”然后,老师让我们在书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且要快,我们很快就画完了。

  最后,老师让我们小组讨论,每一个小组讨论的都非常有趣儿,总之,安静的课堂总有一些时候是吵闹的,不过,那可不是同学们的喧闹声,而是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以及小组的讨论哦!一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可我觉得好像还没有一分钟呢!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扩展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0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没?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让同学做,看看你们到底有没有学会。板书:

  23+45=12+25=24+55=26+13=41+52=

  教师点名让几个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强调要求:列竖式并且竖式要写规范。

  点评每位同学所写的,并再次巩固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2、复习20以内的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大家曾经学过20以内的加法,在这里老师带着大家复习一遍。

  教师口述20以内的加法如:“5+7”、“6+6”、“8+9”等,让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问答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为的是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巩固这些知识,为这节课所学的进位加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记得这个单元最开始的那幅图么,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是从那副图里得出的,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4页,看例3。

  在同学读题的同时板书:“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师:同学们都看完题了没有?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审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需要的数据。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列算式呢?

  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算式:35+37=。

  师:好,我们现在把算式列出来了,怎么计算呢?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列竖式的方法,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来试一下呢?同学们看黑板,跟着老师一起列竖式。

  35

  +37

  教师边强调竖式的书写规范边列出竖式。

  师: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算,应该先从个位开始算,5+7是多少?(同学答:12)我们发现,个位上加起来的和大于10了,我们之前学的不进位加法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怎样用竖式计算进位加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先看书上,看怎样通过数小棒计算这个题。

  同学看完后,教师加以指引和解说。

  师:我们看到,5个小棒和7个小棒放在一起,一共是12个小棒。我们把其中的10个捆成一捆,剩下了两个小棒。再回过头看看竖式,我们不妨将数小棒的办法挪过来,也用“捆起来”的方法解决我们刚才的问题。就是将5+7得出的12中的10“捆成一捆”,向十位进1,然后剩下的2写在结果的个位上,这样,我们的个位就算好了。现在再算十位,十位上3+3得6,但6不是最后的结果,还应该加上之前进上来的那个1,也就是在数捆数的时候还应算上后来加上的那一捆。这样,我们就把十位也算出来了,结果就是72。

  板书:

  35

  +317

  72

  教师解释清楚计算原理后,继而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规范书写,只要有这几点:依然是各位对齐;加号横线缺一不可;进的“1”是小小的1而不是点;“1”的位置应在下面那个加数的十位与个位之间。

  2、随堂练习。

  师:好的,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大家都学会了没有啊?为了检验大家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今天的新知识,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动手计算课本14页做一做的三道题。

  56+37=46+24=29+5=

  教师请三名同学上讲台计算,并在教室来回巡视,观察同学做题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师:好,同学们应该都已经做好了,我来看看这三位同学做得怎么样。

  教师点评,并及时纠正错误,再次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学们都掌握了没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练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10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完成教材练习二的4、7、10、11题。希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大家都能够仔细、认真地写,写整齐、写规范、写正确,注意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不要粗心大意算错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习乘法打基础。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3、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沟通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台、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训练

  7+5+2+1=5+6+3=3+2+6+4=

  二、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去看一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你们看它们多遵守纪律啊!

  三、探究新知

  1、活动

  (一):“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一)”,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幅熊猫图想提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生:这里一共有几只小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让学生自由的数数后反馈交流)

  生1:我是横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横着数:5+5+5=15)

  生2:我是竖着3只3只地数,一共是15只。

  (板书:竖着数:3+3+3+3+3=15)

  师:真棒,还有别的数的方法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数)

  (2)小结:好,真能干,我们会按顺序数数了。在我们*时的数数中,为了不让遗漏或重复,一般可以竖着数或者横着数比较方便。

  2、活动

  (二):“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讨论。

  (板书:加数相同)

  (2)齐读:5+5+5=153+3+3+3+3=15(学生感到有些难读,相同加数的个数太多)

  出示相同加数连加还可以这样读:3个5连加等于15(板书)5个3连加等于15(板书)

  3、活动

  (三):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主题图

  (二)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点子?学生自由地数数,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6+6+6+6=244+4+4+4+4+4=24(2)让学生读出这个加法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4个6等于24;6个4等于24)

  (3)一起来数有几个方格,说一说你可以怎么数,分别列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10+10+10=303+3+3+3+3+3+3+3+3+3=30

  4、活动

  (四):数一数

  (1)让学生观察苹果图,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一共有几个苹果?(四人小组讨论,列出加法算式),

  3+3+3+3+3=□

  (2)让学生讨论出:6盘呢?10盘?15盘呢?(出示投影片)

  (3)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你读写了这些算式有什么感觉吗?

  四、巩固应用

  1、让学生再举出这样的算式,如:上面的苹果50盘呢?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说)

  2、说一说并读一读,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么长的算式写起来很不方便是不是啊,那怎么办呢?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小朋友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一、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三、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四、关注知识储备差异,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在本节课中,小组之内以及小组之间不*衡。由于小组之间的不*衡,造成了小组之间没有可比性,小组之间的交流产生障碍,成了某几个小组的表演,一部分小组则成了陪衬,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能够很好的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搭配应该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同时小组合作应该是长期合作,而不是临时合作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使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变得合理,*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

  一、观教材编排体系

  (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

  一年级目标:

  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

  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本册教学内容编排思考

  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

  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

  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

  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3)数据的提炼;(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课时划分建议

  (1)可分三课时

  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

  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

  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

  (2)各课时目标

  课时一: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有待认真深入思考后写)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米(m)厘米(cm)

  2.用手比一比1米和一厘米有多长?

  3.你能正确使用这些长度单位了吗?

  (1)房子高约4( ); (2)一支铅笔长18( );

  (3)米尺长100( ); (4)课桌高约7( );

  二、互动解疑

  1.认识分米

  (1)猜一猜课桌高约7什么呢?

  板书:分米dm

  (2)探究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你对分米还有哪些了解?

  1分米=10厘米1dm=10cm

  (3)剪一剪,1分米到底有多长?你能从纸条上找出1分米,并把它剪下来吗?

  (4)想一想,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分米?

  (小棒、光碟盒的长度……)

  (5)我们的直尺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2分米)

  2.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1)请同学们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

  0——10 10——20 40——50 90——100

  (2)1分米与1米之间的关系

  ①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1米=10分米。

  ②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

  所以1米=10分米1m=10dm

  3.认识毫米

  (1)请你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2)讲述: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得更精确,我们要用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①关于毫米,你都知道些什么?

  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所以1厘米=10毫米1cm=10mm

  ②建立1毫米的表象

  A:一张IC卡,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它的长、厚度。

  B:课堂练习本,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4.阶段性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精确,我们还可以用毫米,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三、实践运用

  1.填一填

  2dm=( )cm 70mm=( )cmm 800cm=( )m

  6m=( )dm 80cm=( )dm 3m=( )cm

  2.画线段

  ①20mm ②3cm5mm ③2dm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的长约( );课桌宽约( );一栋楼高( );

  数学书厚5( );小亮身高135( );课桌高9( )。

  四、总结评价

  比划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 =4(元)

  4×5 =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二、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12÷3=4(元) 4×5=20(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5、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新课教授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子。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

  3、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正确求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1×6=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1和6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2×6=12 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

  4、完成“想想做做”。

  出示第5题,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想想做做”。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扩展5)

——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3篇

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全等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在具体情境中,会使用全等符号“≌”标注两个全等三角形

  3、会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

  教学用具:幻灯、全等三角形、剪刀、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问题:在*面内,我们学过哪几种图形的变换?共同的性质是什么?今天我们在它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

  (二)、新授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A、(幻灯)引出完全重合。

  问题:同学们,你能举出生活中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的例子吗?

  让学生讨论,交流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与发现,教师可列举一些例子。

  B、教师归纳

  (1)、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2、会使用全等符号“≌”标注两个全等三角形和找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A、学生活动:每位同学用剪刀把准备好的全等三角形剪下来,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加深概念的理解。

  B、教师活动:将剪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贴在黑板上,标上顶点字母。

  引出:(1)、△ABC全等于△A′B ′C ′,全等于用“≌”表示,读作“全等于”,记作:△ABC△≌△A′B ′C ′。

  (2)、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顶点。

  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边。

  对应角:互相重合的角。

  学生试结合图,在ABC△≌△A′B ′C ′中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C、师生活动:将叠合的两个三角形其中一块沿任意直线作轴反射,摆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位置的组合图形,并指出对应元素。

  D、(幻灯2)出示习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后与同学交流,教师查巡学生练习的情况,最后师生归纳找对应角,找对应边的方法。

  E、(幻灯3)归纳找对应角、找对应边的方法。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A、在各种不同的变换下得到图形中,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他们的对应边、对应角不变,得出下面两条性质:

  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性质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B、(幻灯4)找出全等三角形中相等的边与相等的角。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71页“练习”

  四、总结归纳

  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会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与对应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八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

  我们听了两节优秀的公开课,很成功,两位老师精心准备,教学氛围和谐、积极。两位老师素质好,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总体来看比较成功,这些现象都是可喜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准备得比较充分,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思路很清晰,讲解也很到位。

  二、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题型设计选题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亦有梯度,两位老师都设计了分层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精巧,适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三、两位老师引入新课都很自然,两位老师都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特别是新塘三中的曾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参与、体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建议新塘二中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思,多想,多做。 ......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扩展6)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3篇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

  同学情况分析和教学设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同学在学习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所以教学中重点是让同学亲自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外表积和体积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的设想是通过同学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亲手玩弄实物或图形,运用电脑课件来重点展示图形的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同*用观察、丈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同学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玩弄实物协助同学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同学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方:(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同学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评析:用同学熟悉的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充沛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实际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协助同学更好地认识实际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一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按比列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列分配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2、培育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析按比列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说出本班上学期的人数(男生:15人、女生:10人)

  男生与女生的比是:( ) 女生占全班的人数的:(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和二年级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方米的卫生区清洁任务,*均每个班的清洁区是多少*方米?

  (1)学生口答:100÷2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应用题,分谁?怎么分?

  六年级和二年级承担同样多的卫生任务,合理吗?能*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 ,两个班清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1)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求的是什么?

  (2)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3)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比较思路:A求出总份数。B各部分的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C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2、教学例3

  (1)提问:

  A、这道题与前面的题有什么区别?

  B、分配的是什么?按什么来分?

  C、怎样计算各班载的棵树占总棵树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并检验。

  3、小结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道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怎样解答?

  4、补充课题:按比列分配

  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并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应用题叫做“按比列分配”的应用题。

  5、提问什么是按比列分配?

  6、回到复习题

  提问:*均分是按几比几分配?

  指出*均分应用题是按比列分配应用题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巩固练习

  P62.做一做1、2、3.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列分配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一般用分数的方法,用分数方法的关键是把比转化为分数。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三角板 圆规 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这些图案很漂亮,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什么叫作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梳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

  ⊙回顾与整理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学生分组讨论,回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3)指名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教师说明: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这个图形的对称轴。通常用虚线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5)让学生试着画出课件中图案的对称轴。

  (6)请学生说说学过的*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①学生借助不同形状的纸板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在纸板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②教师听取学生的汇报,并进行总结。

已学过的图形


对称轴的条数


长方形


2


正方形


4


等腰直角三角形


1


等腰三角形


1


等边三角形


3


等腰梯形


1



无数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

  (2)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什么?点A与点A′在这幅图中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知道的?点B与点B′呢?点C与点C′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得的信息自由交流并汇报。

  (4)教师小结。

  这幅图画的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一条虚线表示对称轴。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

  师:刚才我们共同回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让我们根据这个特征,画出下面小房子的另一半。

  课件出示:

  (1)讨论: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你想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小结:要画出这个小房子的另一半,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如屋檐上的点、墙与屋檐的连接点、墙角的点等。然后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画。

推荐访问:二年级 数学 公开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0篇】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