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3篇)

篇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然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本文将从就业形势、就业难题、就业压力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

  一、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形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政策法规等。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结构性调整,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发展较快,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大学生就业市场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就业岗位数量不足。随着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供大于求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尤为突出。尤其是一些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就业结构不匹配。大学生专业和就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一些专业和行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对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较大,但部分大学生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未能及时跟进,导致人才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和就业领域面临着人才过剩和就业不景气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较大。

  再次,就业地域分化较大。中国地域差异较大,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就业机会较多,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大学生就业更加倾向于选择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导致一些地区和行

  /5业的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二、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包括就业渠道窄、职业素养不足、就业经验匮乏、社会经验不足等。

  首先,大学生就业渠道相对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主要渠道包括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互联网招聘等,但这些渠道并不总是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尤其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招聘机会较为有限,大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小的就业选择空间,导致就业难度增加。

  其次,大学生职业素养不足。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专业知识的培养,但在职业素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缺。例如,大学生在面试、求职信、职业规划等方面可能缺乏实际经验和实践机会,导致在就业中遇到困难。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方面也可能相对匮乏。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对于职场的规则、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等方面可能了解不足,缺乏实际经验和应对职场挑战的能力,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困惑和困难。

  三、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重大选择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

  首先,大学生面临就业形势不明朗,就业压力较大。如前所述,大学生就业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包括就业岗位不足、就业结构不匹配、地域分化等,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5和精力,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其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面临家庭期望和社会期望的压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会受到家人、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压力,希望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有较高的薪资和职位,并实现自己和家人的期望。这种期望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焦虑、压力和困惑。

  最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还面临生活成本和社会保障的压力。现代社会生活成本较高,包括租房、购车、婚姻等方面的压力,这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压力。同时,社会保障问题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大学生需要面对这些社会保障问题,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

  四、应对策略

  虽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压力,但也有一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

  首先,提升职业素养。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职业培训、实习实践、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包括面试技巧、求职信写作、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加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积累实际经验。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兼职、志愿服务等方式,积累实际的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和互联网招聘,广泛了解就业市场的信息,多渠道地寻找就业机会,不仅局限于一种方式,提高就业的机会。

  另外,大学生可以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5增加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同时,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识到就业是一个过程,可能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但并不是一切的终点。大学生应该有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提升自己,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另外,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可以积极寻求支持和帮助,包括家人、学长学姐、导师等的指导和建议,也可以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寻求专业的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从而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就业优惠政策、创业支持政策、职业培训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社会各界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经验积累的机会。

  同时,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避免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在大学期间,可以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积累社会经验,参加实习、兼职等活动,增加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另外,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自我营销和个人品牌建设,包括完善个人简历、提升自己的社交网络和社会影响力,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和证书考取,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提高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此外,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创业和自主就业,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创业不仅可以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

  /5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大学生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挑战和压力时不放弃,保持自信和耐心,不断提升自己,寻找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自己能够在职场中取得成功。

  五、结论

  大学生就业现状在近年来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包括就业率下降、就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压力大、薪资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扰,也给他们的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身的努力。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包括提供就业优惠政策、创业支持政策、职业培训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社会各界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和经验积累的机会。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合理选择专业,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大学生本身也应注重自身的职业规划和提升,包括合理选择专业、积极参与实践和实习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注重自我营销和个人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创业和自主就业等。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放弃机会,相信自己能够在职场中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面临一系列挑战的同时,也有着各种机会和可能性。通过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身共同的努力,可以优化就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大学生的良好职业发展。同时,大学生也应积极主动,不断提升自己,积累经验和实践,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铺好坚实的基础。

  /5

篇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三篇

  篇一: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以下本文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

  总结起来,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二、缺经验: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二、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全国高校毕业生成倍增加,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毕业生增加的比例。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XX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六、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就业困难急剧增加。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20XX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或者隐形失业的状况,到20XX年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已经远远不限于本国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能力,更多或更宽的是来自于全球经济状况和国内外的人才竞争力。

  二、就业后面临的经济压力大。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大学生花费家里几万至十几万元上大学,让很多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有的学生在助学贷款的支持下完成的学业,也就意味着需要偿还贷款。但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收入来源。而不少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其收入也非常低,还没有农民工的收入高。

  三、就业难对后期教育的影响。全国20XX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也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刚刚毕业不久的学长们的境遇,迫使他们思考自己毕业之后的生存状况。如果只有10-20%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而如果超过50%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没有机会给他们就业。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面临就业的毕业生也应调节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科学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顺利就业的基础。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清晰地规划职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当然,自我设计时要切记做到知己知彼,特别是全面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脾气秉性、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自己的才能以及自己可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等等。其次,要转变就业观念。再次,拓宽求职渠道,改变求职方式是实现顺利就业的保证。

  篇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状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XX年达559万人,20XX年达610万人,20XX年达630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万人。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

  国内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500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另有自然减员300万,因此每年的供求缺口将达到l300万,待业人数与岗位需求量显而易见。

  (二)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大学在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人员供给大于需求。而另一些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脱离市场。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以注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学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相反用人单位则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

  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大学生就业渠道偏少,无非是学校和导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导师推荐不具备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被推荐;考公务员近年来热度一直不减,可谓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且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等限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网站和招聘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招聘会比较原始和低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依然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四)毕业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自身在就业理念存在误区,部分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过多追求优越的条件,而忽略了自身条件,在整个择业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影响,如攀比、自卑、依赖,高不成低不就。现在的企业对于应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毕业生们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逻辑性、人格修养,肯学肯吃苦的精神,就目前看来毕业生这一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不少工夫。经过不断调整、改进,很多学校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专业课程变化对于告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分割教育模式,对于为和谐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

  较为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的。

  (二)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实践经验虽然开始得到重视,但是很多大学生大都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自我定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大学急功近利、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对于机遇的敏感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战略眼光,因而常常错失良机。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己重新定位,全面认识自身条件,加强心理素质锻炼。从基层工作做起,脚踏实地,注重过程的积累。

  (三)引导毕业生以创业取代就业

  自主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实施税务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减少待业人数,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载体,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政府主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批安排应届毕业生参加正规的创业培训,并对优秀的学院颁发证书和给予低息贷款,鼓励创业。

  (四)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

  国家可以考虑采取一系列办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去工作。比如,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至二年的基层锻炼,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支付他们的工资和津贴,特别是对有发明专利和有科研项目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提供科研启动基金等,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增设“大学生西部服务志愿者”、“农村教师特岗计

  划”等多种优惠政策。此外,国家可以加大贫困地区工作补贴。通过地区的特殊补贴,帮助贫困地区留住更多的人才,使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获得合理补偿。

  (五)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应着重于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初步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现状,为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订立相关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了解多方就业渠道,熟悉就业网络。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求职信息咨询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指导。加大实习规模,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

  篇三: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不均衡。据近几年统计,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数据来源于20XX年,近几年有升高趋势),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XX、XX、XX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甚至更低。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3000至5000元,低于月薪20XX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教育机制的弊端突出。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

  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除了以上四点现象导致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和联系马克思主要的哲学思想来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缘由。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实践的观点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知道,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那么我通过马克思主义来看待这个问题,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供求关系的体现。目前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现状,但是,真正的高端人才却是供不应求。造成这种比例失衡的原因便是社会用人结构不平衡。从以上列出的几点原因可以看出,由于高等院校实行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很多企业的工作仅仅需要中等人才就可以胜任,却因为大学生数量多而提高了学历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素质人才的浪费。企业在雇佣大学生是必然会考虑到成本和效益问题,企业希望用最少的劳动力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存在问题。一般来说,社会的人才需求主要呈金字塔形,需要量最大的还是初级人才,中级和高级人才的需要量不是太大,这种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就导致我国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不均衡,不利于社会各产业的均衡发展。

  除此之外,由于教育机构盲目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且扩招数量的增加幅度超过

  了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长幅度,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另外很多高校设置的专业缺乏科学合理性,不能从社会实际的用人需求出发,只是一味地继承原有专业,忽视了设置专业的实用性。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地方决策者出台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总体上来说是供过于求以及少数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的改善需要政府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

  如果从更大的角度上看,在向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过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就业政策选择。就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市场机制比较健全,政策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如何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领域。而像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背景。因此在增进劳动力就业方面将存在更多的压力。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充分,相当限制了就业的机会。

  那么身为处于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实现科学发展观,把中国创造成一个创新型国家。这与我们现在的努力使分不开的,我们需要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正视现实,增强危机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身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要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只有处理好自己的情商,才能把你的技术尽可能发挥。其次,加强社会实践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环节,我们可以了利用假期实践去支教,去实习,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篇三: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就业难不难,就业有多难,那要靠社会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要难在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五、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三、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具体表现在:(1)没有很好地自我认知,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

  四、应聘前对公司了解不够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是否了解企业,是目前大学生求职的障碍,即便找到了工作,也会有一个不短的适应企业的过程.企业需要有价值的人,一些企业人事经理表示,现在企业评价大学生已经不完全看重学校和专业,关注的焦点是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能为企业做出成绩,带来价值.

  五、大学生就业后流失率过高大学生稳定性、忠诚度和职业化程度不高,成为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当竞争越来越激烈,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就成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宣扬的理念,而随之形成的毕业生忠诚度问题也浮出了水面.麦当劳的代表说,他们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在实习期都要安排最难的活给他干,如先到前厅去端盘子、刷厕所等;但往往是,实习三天后就有人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淘汰率高达50%.一些企业表示,每年真正招收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只占计划招工的1/5.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半数以上.对此,一些高校大学生表示就业必须吃苦只是用人单位提出的苛刻条件,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脱离毕业生所学本质,也是导致大学生另谋职业的原因之一.

推荐访问: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 现状 分析